吉林食品安全网

中国猪业的政策应该走向哪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10 09:22:20 来源:互联网

对于民生和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严重影响的领域,国家需要出台政策,引导、影响或调控。政策对行业的走向,具有相当的影响作用,甚至是关键作用。所以,企业必须研究政策、遵循政策,有效地利用政策。尤其是在事关国家食品安全的农业领域。

对养猪业近些年乃至未来产生较大影响的政策,始于2016年。2016年4月,当时的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布局和主要任务。该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规划综合考虑各地生产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4个区域。”规划的指导意义:对破解制约当时生猪生产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逐步熨平“猪周期”,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中国猪业的政策应该走向哪里?

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猪生产保持稳定略增,猪肉保持基本自给,规模比重稳步提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生猪出栏率、母猪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但两年后,一场席卷全国的非洲猪瘟疫情打乱了这个规划。生猪产能急遽下降,供应紧张,猪价快速上涨。为了尽快地实现“稳产保供”,国家层面养猪政策在2019年后间密集出台。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政策窗口期,为将来在养猪业抢占市场份额创造条件,养猪巨头们斥巨资建设产能、进行扩张。当然,有些是考虑到了和时间赛跑,尽可能地分享高价期的暴利果实。暴利和政策是带来生猪产能迅速扩张的两个车轮。

虽然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预期,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出现了集体性的误判。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知道在这种状态下,产能终将严重过剩,也担心价格“崩盘”的那一天,但思维上(内心)更愿意相信非洲猪瘟疫情会迟滞这一天的到来。山东、河南省主产区疫情的消息,恰巧冲淡了心中的这种担忧。对未来行情的过于乐观,将猪价“打回原形”。2021年的中秋,月儿是圆的,而养猪人的心却似一弯月牙被乌云笼罩,不知何时才能消散,却又希望奇迹出现。



奇迹没有等来,但等来了自2016年以来养猪业的第三波政策。这三波政策中,第一波是规划,第二波是稳产保供,第三波是稳产。能繁母猪的存栏底线和规模猪场的数量底线是“两保”工作的重心。除了“两保”,这次政策的出台还提出了“三抓”,即抓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养殖大场。“三抓两保”是此轮政策的核心。第三轮政策的指向是“大”,通过对“大”的摸底、跟踪和支持,实现基本盘的稳定。

这个政策对于稳产具有显著意义,但是,当下的大政方针是“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对于同样面对严重亏损困境的养猪人,保“大”就有可能舍“小”,而这些“小”正是需要带动共同富裕的对象。所以,这一波政策当下可以应急,但仍然有完善的空间。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幸福的根本是“安居乐业”,对于在农村生活的人来说,实现安居的目标远比在城里尤其是大城市更容易实现,而乐业才是未来的挑战。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但城镇化绝非仅仅是住进城镇、搬进高楼,而是要让他们有事可做、有钱可赚。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离开了土地和农村的农民不可能是城镇化的受益者。

很多农民需要分流,走向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资源去支撑第一产业——农业实现适度规模化、加速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这需要一方面分流,一方面把需要留在农村的农民转型成为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中国农民从事的经营项目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少量的农村服务业。在农村,除了少量的是靠种植经济作物外,中国农民主要的收入是来自于打工和养殖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过剩,传统的农民在养殖业已明显处于弱势,在信息、资本、资源、专业知识等方面,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和具有巨大优势的集团企业竞争,如果没有更多的政策支持,未来很多农民将可能退出养猪业。所以,后面涉及养猪业发展的政策,有必要考虑到这一状况。

养猪业的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是未来的趋势,但这种趋势不能完全由资本和市场来决定。因为资本主导下建立起的规模养猪业,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农业,农业要从两个层面来看:(1)农业由传统认知上的种植业、养殖业、初加工业、农资流通业构成;(2)农业是农民从事的行业,农民是主体。

今天的规模养猪业和传统的养猪业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养猪业具有明显的工业化特征,农民所占的比例很少,生产方式已经类似于流水线式的造肉工厂。这种模式的养猪业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只能算是占着农业用地、享受农业补贴的“工业”。这样定性的依据是农民很少参与,农村很少受益,农业属性淡化。

当然,笔者并不反对养猪的工业化,而是希望养猪业的政策制定不仅要基于产业、行业、经济的考量,还要基于“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方针指引。

并非农民从事养猪就无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工业化,而是需要政策来引导、支持、服务他们走向现代化。既然是农业,尤其是社会主义农业,就要以农为主、以农为本、以农为导向,资本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本、资源、人才、专业优势带动农民走向现代化,政策的制定可以支持资本与农民、农业集体的合作,然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抛开农民的中国养猪业,不是中国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农业,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我相信,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政策,一定是能够在解决这个矛盾的基础上,成为符合中央农村方针的好政策,既不保护落后,也不支持野蛮人的资本。

版权所有: 吉林食品饮料网 Copyright(c) 2016-2019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8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fw@service.com
吉林食品饮料网打造全国快消食品招商代理信息服务平台,食品进出口招商代理、小食品招商代理经销商、食品饮料招商代理网站,免费服务让食品企业诚招代理商买卖最好的食品。
未经吉林食品饮料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