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牧原股份举行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并接受投资机构调研。牧原股份预计生猪行业在2022年或2023年将到达底部。牧原股份表示,从自身来看,公司需要完善人才管理和资金储备,做好迎接行业冬天来临的准备。
牧原股份表示,2021年全年度成本目标在14元/kg以下。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之前,牧原股份商品猪完全成本在每公斤12元左右;2020年,公司完全成本在每公斤15元左右;今年一季度,完全成本为每公斤16元左右。目前,生猪价格持续下降,牧原股份仍有利润空间。
1
公司如何应对扩张带来的管理挑战?
公司由于近年经营规模快速增长、新进员工能力欠缺等问题,面临管理方面的挑战。公司重视快速扩张带来的风险累积,正视高利润背后的管理问题。将会通过把控发展规模节奏、培养锻炼现有人才、加强资金储备管理等手段应对管理挑战。
2
下半年与明年的猪价估计?
虽然近年非洲猪瘟对于行业产能带来了较大影响,但目前全国生猪产能已逐步恢复;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0年底全国生猪产能已恢复至常年水平的90%以上。生猪产能的恢复将带来生猪价格的回落,虽然未来价格可能有季节性反弹,但生猪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预计生猪行业在2022年或2023年将到达底部。从自身来看,公司需要完善人才管理和资金储备,做好迎接行业冬天来临的准备。
3
近期养殖成本变动原因?
公司一季度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6元/kg左右,与2018、2019年具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非瘟防控投入提升、养殖成绩与效率下降。从2021年4月份开始,随着产能释放和在群成绩提升,整体的养殖成本有下降趋势。今年公司的核心工作在于高质量发展,即做好成本管理,我们内部希望通过生产指标、人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实现成本的下降。2021年全年度成本目标在14元/kg以下。
4
公司今年销售结构?
公司发展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出栏情况与市场价格,对于今年出栏结构进行规划与模拟,并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今年一季度后,出栏结构中预计将有75%以上为商品猪,到年底商品猪销售比例会持续提升。目前公司产能可以支撑公司2021年度出栏目标达成。
5
期货业务的开展情况?
公司期货业务主要为原材料农产品期货业务与生猪期货业务;农产品期货团队主要从事与现货相结合的期货业务;公司深度参与了生猪期货前期交割标准的讨论与交割仓的设立。但目前国内生猪期货活跃品种交易流动性低,难以满足公司大规模需求,公司目前对生猪期货参与较少。
6
公司一季度各个环节成活率?
公司一季度保育阶段成活率在93%-94%左右,育肥阶段成活率在91%左右。
7
公司智能装备对生产的提升效果?
对于公司各项业务,数字化与智能化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公司通过智能化应用,第一就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第二是降低成本。如在楼房猪舍中运用通风环控、智能饲喂、以及对于猪群健康监测预警的智能化应用,生猪日增重较往年有明确提升,也提升了整体管理效率。公司未来将持续提升智能化水平,优化养殖效率与成本。
8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公司未来的养殖发展空间由市场行情、养殖成本、资金能力等多方面确定。公司发展目标将持续立足于自身能力,稳步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业务。公司会慎重对待新业务、新版块的发展,注重风险把控。
9
公司未来是否有饲料对外销售的规划?
公司饲料生产目前供应内部养殖使用,暂无对外销售的规划。
牧原官网表示,目前公司具有千万吨以上的饲料加工能力。
10
猪周期公司是怎么看的,未来公司的成本目标?
猪周期就是因为利润的驱使造成的,利润是猪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和首要驱动因素,利润率是度量养猪户进入和退出的标准,不是先养猪才有利润,而是先有利润才来养猪。2002-2006年的猪周期是自然周期,2006-2010年的猪周期是蓝耳病等原因造成的;2010-2014年的猪周期是流行性腹泻、伪狂犬叠加等原因造成的;2014-2018年的猪周期是自然周期和环保趋严等因素造成的;2018年以来的猪周期是非洲猪瘟的强因素造成的,行业的利润率因此而走高,这里面涵盖了高成本和高猪价,所以利润的驱使下,养猪户纷纷进入行业,虽然有非洲猪瘟的干扰,但随着产能的回复,猪价大概率会继续下行。未来随着粮食价格提高、中国经济发展趋好、生猪的成本和猪价中枢可能都会有所提高,未来随着生产成绩的改善,我们的成本可能会有所降低。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唯有加快产业升级
2006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出栏比重仅占15.0%,2009年提升到31.7%,2013年达到40.8%。受环保制度、猪价波动以及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规模化比重达57%。我国生猪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虽然规模化水平提升稳步加速,但仍远远不够。
目前,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下小养殖户的生猪出栏量占比仍高达21.6%。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企业抗疫病、抗风险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生猪养殖行业出现剧烈波动,行业产能大起大落之下,形成了每隔两三年一轮的“猪周期”。
“非洲猪瘟后,大量散养户和小户退出市场,养殖门槛进一步提升。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殖户在本轮周期加速发展,该类型养殖户具有养殖边际成本较低、养殖效率较高的优势,更容易实现种养结合,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说。
“随着产能、价格恢复到常态水平,政府部门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服务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朱增勇认为,随着规模化提高、生产与需求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猪周期将会延长到5年左右。为此,要从抓主产省、抓主产县、抓规模场入手,保障能繁母猪基础产能平稳,以防2022年以后发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猪价异常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