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猪易传媒整理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于5月17日在第七届全球猪业论坛暨第十八届(2021)中国猪业发展大会上的报告《非洲猪瘟背景下的热点问题与防控模式》。
1、当前疫情形势
目前非洲猪瘟整体处于可控的状态,但局部地区的散发流行给生猪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局部地区生猪去产能程度高达50%,非洲猪瘟防控仍然是猪场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雨季的到来,夏季高温高湿的南方猪场将面临非洲猪瘟高发的风险。尽管“野疫苗毒”给非洲猪瘟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难察觉、难检测、难防控、难复盘,但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有很多养猪人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的防非模式,一些养猪企业甚至逆势增长,创造了奇迹。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
2、生猪产能恢复和猪价走向
当前猪价低迷的原因很多,包括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养超大肥猪、恐慌性抛售、三元母猪集中淘汰、进口肉冲击、季节性消费淡季等诸多因素。预计三季度猪价可能出现较大的反弹。未来猪价可能在20/公斤上下震荡,这可能是政府、养猪人和消费者都比较容易接受的价格。
3、“野疫苗毒”的监测与防控
通过总结发现,“野疫苗毒”感染猪的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如野毒感染猪典型,需要早期监测和全面采样,如咽拭子、阴户拭子、鼻拭子、尾根血、脐带血、胎盘、淋巴结穿刺和环境样品等,但需要筛选更敏感的检测方法。
对于“野疫苗毒”的防控措施,和野毒防控一致,建议“三管齐下”,包括管控源头、降低病毒载量、提升感染阈值。
4、生物安全的“度”
使动物不发生感染的所有措施,都属于生物安全的范畴。
非洲猪瘟防控,要把握好生物安全的“度”,要科学、适度、精准,要基于对非洲猪瘟病毒的认知、风险分析、流行病学监测及效果评估,切忌“想当然”。有时候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过度,导致人员不稳定,反而会带来更大风险。
5、关于楼房养猪
楼房养猪能不能对非洲猪瘟防控起到正面作用?这取决于其是否具备科学的设计以及对生物安全的深刻理解。局部地区高密度的饲养,对环境、粪污处理及生物安全等都是挑战。
6、非洲猪瘟防控策略
目前,非洲猪瘟防控依然要坚持系统思维、风险管理、三管齐下:管控源头、降低病毒载量、提升感染阈值。
在养猪生产实际中,很多猪场即便检出了非洲猪瘟病毒,猪也没有发病和死亡。基于对非洲猪瘟病毒和生物安全的科学认知以及有关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试验和实践证明,非洲猪瘟病毒遇到猪,不一定发生非洲猪瘟。
通过各种生物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载量。在提高猪群健康度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不感染、少感染或感染后不死亡、少死亡。同时我们还发现,保护好肠道健康和黏膜屏障,非洲猪瘟病毒就难以突破猪只的防线,因此,要保护好这道“看不见”的防线。
7、关于“拔牙”
猪场“拔牙”成功的基础在于早期甄别、及早确诊,但不能完全依赖检测,需要把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结合起来,同时考量周边疫情形势、猪场内部风险。
“拔牙”要做到早、快、严、小,力求稳、准、狠。
8、雨季、夏季非洲猪瘟防控要点
(1)要关注暴雨预警;
(2)做好物资准备;
(3)改造设施,防止雨水倒灌;
(4)减少雨天场区生产操作;
(5)保护好水源;
(6)做好雨季周边大环境的高频率监测;
(7)做好四害的防控;
(8)降低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9、非洲猪瘟背景下的种源问题
多措并举,在从国外引种的同时,加强自主品种培育,以及对优良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科学合理使用三元母猪,在饲养管理上要更加精细。
目前猪场引猪风险很大,要重视引猪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以及猪群到场后的隔离、驯化和监测工作。
10、非洲猪瘟疫苗能否上市?
目前国内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进度较快的处于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刚刚完成第三方验证试验。非洲猪瘟疫苗能否上市,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临床试验数据的系统分析、评审专家和有关部门对非洲猪瘟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的综合评估,除了科学因素,还要考虑历史、政治和国际等因素。
总结起来:非洲猪瘟防控在于,大道至简,回归本原:
养猪就是养肠道,防非就是比体系;
洗消就是降载量,监测就是预警机;
保健就是护黏膜,福利就是少应激;
疾病是猪在抗议,健康就是战斗力。
要做到顺应猪道,以猪为本,让猪吃好、喝好、呼好、住好、睡好、拉好,这样的猪,扛得住“蓝丹圆非”,能笑对“野毒弱毒”。
未来,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福利化养殖,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养殖强国的必由之路。养猪业不应与民争利,应当推进生态养殖圈、健康产业链发展,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带动农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共建“望得见绿水青山,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